37年學會在台北成立台灣分會 中國鑛冶工程學會在台灣復會 發行會務通訊 在臺復會後召開第一次年會
37年學會在台北成立台灣分會
民國三十四年(1945)抗戰勝利後,學會在重慶的重要會員多奉派往各省收復區接收敵偽行政、各種工業礦廠,故會務幾乎停頓。正會員王求定在台灣光復,奉派接收日人在台工礦事業。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礦處成立「煤業監理委員會」,派先生為主任委員。此時來接收的重要人物不少,如台灣金銅礦務局長施家福,台灣鋁業公司董事長孫景華,台灣鋼鐵機械公司總經理王文華…等。此外,還有來台求取立業或創業機會者亦眾,其中具有中國礦冶工程學會會員者不下百餘人。於是民國三十七年十月在台北成立「中國礦冶工程學會台灣分會」,選舉王求定先生擔任台灣分會理事長,招攬新會員數十人及團體會員十五單位。民國三十八年八月一曰出版《鑛冶(台灣)創刊號》。王求定理事長撰《發刊詞》曰:「中國鑛冶工程學會創立於民國十六年九月,刊行有「礦冶」學術季刊一種,以便會員互通聲氣觀摩學問。創刊以來風行全國,不脛而走。民國二十三年總會南遷金陵,又增添礦冶二月刊一種,專載短篇文字及會務動態,使會員精神之聯繫更加密切,惟鑛冶季刊發行至八卷三十二期便告停頓。而鑛冶二月刊則祇刊行十餘期,亦告停刊。蓋因抗戰期中,會員隨軍事轉進,聯繫困難,徵稿亦不易也。三十一年冬,總會中堅份子在陪都集會,鑛冶季刊曾一度復刊,旋又告停廢,以迄於今,良可惋惜。三十七年秋中國工程師學會在臺灣舉行各專門學會聯合年會,在臺礦冶同人爰有組織中國鑛冶工程學會灣分會之舉。適總會理事曹勝之、雷孝實諸先生蒞臺參加年會,諸多贊助,以底於成,並以發行刊物相勉勵。經各同人之努力合作,本刊得以誕生,謹誌緣起,爰綴數行。」
「鑛冶」目錄
一、封面(金瓜石選礦廠)
二、發刊詞 王求定
三、論著
臺灣金瓜石銅礦概況 施家福
臺灣鋁業公司概況 孫景華
臺灣煤田概況 林斯澄
臺灣鋼鐵機械分公司概況 王文華
臺灣煤礦分公司概況 王求定
有用稀原素礦物 林迺信
臺灣礦冶業略述 單志鈞
四、譯 述
選礦之進步 林澹如
礦工出身的喬治史悌芬生 轉載
中國鑛冶工程學會在台灣復會
民國四十年(1951)十月,本會來台及在國外的理事:朱 謙、葉秀峰、程宗陽、雷寶華、梁上椿、陳立夫、秦 瑜、胡博淵諸先生聯名發起請內政、教育兩部准本會在臺灣復會。同年十一月十二日下午二時在臺北市召開會員大會,由朱 謙擔任臨時主席,正式宣告復會,公推楊金章、呂海星、盧宗濂為司選委員,籌辦通訊選舉事宜。
四十一年(1952)三月二日下午二時,假台北市中正西路34號資源委員會會議室召開第一次理監事聯席會議,朱 謙為臨時主席,司選委員楊金章31代表報告選舉結果:朱 謙、程宗陽、葉秀峰、雷寶華、金開英、孫景華、楊金章為常務理事;王求定、李鳴龢、單志鈞、王子佩、卜昴華、孫延中、王作賓、鄭逸群、董蔚翹、周亮九、郭毅之、沈祖洪為理事;候補理事:冷培根、林鴻標、丁陳威。陸志鴻、林斯澄、俞物恆為常務監事;鄺英傑、嚴恩域為監事;候補監事:盧宗濂、林素行。常務理事公推朱謙為理事長,葉秀峰、程宗陽為副理事長。王子佩為總幹事。其時新舊會員一百九十八人,團體會員十五單位。單志鈞為會計。會中重要決定(一)本會在臺復會,所有臺灣分會會員及資財均併入本會而停止活動;(二)本會章程依內政部所訂「章程準則」頒擬「修正草案」再行審查通過後報部核定;(三)在臺復會會址:先在金銅礦務局台北辦事處內借辦公室一間應用;(四)先恢復「會務通訊」之出版,再行恢復發行「礦冶季刊」。「會務通訊」原則上決定每月發行一次;(五)財務上,非常困難。幸蒙工礦各界全力支援,尤以當時旺盛的煤礦業界為重心,遂經第一次年會決議敦聘:張茲闓(中央銀行理事),顏欽賢(台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建興(瑞三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尚文(台灣省建設廳廳長),李建和(瑞和煤礦董事長)及賴森林(互益煤礦董事長)六位為「贊助會員」。
發行會務通訊
一、《會務通訊》第一期,四十一年七月二十日出版,會址:臺北市中正西路三十四號,發行人:朱 謙,總編輯:孫延中。
(一)第一次理監事聯席會議於四十一年三月二日下午二時,在臺北市中正西路34號資源委員會召開,主席:朱 謙,紀錄:王子佩,會中公布司選結果,由朱 謙等十九人擔任理事,陸志鴻等五人擔任監事;並依內政部所頒「章程準則」,擬訂本會章程修正草案,交付章程委員會審查。
(二)第二次理監事聯席會議,於四十一年五月十一日上午十時,在臺北市臺灣金銅礦務局召開,主席:朱 謙,記錄:王子佩,會中通過
修正本會章程;審查通過(1)正會員109名,仲會員42名,初級會員2名及徵求團體會員30單位。
四十一年工作計畫:(1)重建本會基礎,(2)恢復會內業務活動,(3)展開對外礦業活動,(4)成立各種委員會分別負責,成立(1)財務、(2)會員勵進、(3)研究、(4)出版、(5)名辭編纂等五個專門委員會,推行計畫工作;單志鈞辭會計職務,公推王作賓繼任會計。通過各專門委員會委員人選,詳列如次:(1)財務委員會委員五人;朱 謙、金開英、王求定、王作賓、楊金章。由朱理事長召集。(2)會員勵進委員會委員九人;程宗陽、王子佩、周亮九、郭毅之、單志鈞、沈祖洪、冷培根、盧宗濂、林素行。由程副理事長召集。(3)研究委員會委員五人;陸志鴻、程宗陽、葉秀峰、雷寶華、嚴恩域。由陸監事召集。(4)出版委員會委員員八人;雷寶華、葉秀峰、林斯澄、孫景華、俞物恆、孫延中、鄭逸群、林鴻標。由雷理事、葉副理事長召集。(5)名詞編纂委員會委員七人;李鳴龢、嚴恩域、陸志鴻、鄺英傑、董蔚翹、卜昂華、丁陳威。由李理事召集。
二、《會務通訊》第二期,四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出版,主要內容:決定出版《鑛冶》季刊第一期為「臺灣煤礦專號」,請梁上椿、袁師汾為主編;通過入會會員朱 謙等152名。
三、《會務通訊》第三期,四十一年九月二十日出版(會址改為臺北市中山北路一段30號),披露「鑛冶季刊」編纂及出版之進行情況,會員動態及礦冶消息。
四、《會務通訊》第四期,四十一年十月二十日出版,以會員李司長鳴龢憑其個人記憶力所及編寫「本會簡史」一文最為重要,文曰:「本會於民國十五年九月在北平成立,由六河溝中與開灤北票臨城各煤礦主要工程師,北洋南開東北及唐山交大等各大學採冶系教授及各礦冶系教授及各礦冶企業家等所發起,會址設於北平兵部漥之中華民國礦業聯合會內。首次年會在北平舉行。嗣即廣徵會員發行會誌與專門刊物有「礦冶季刊」一種,皆選載各會員之研究論文,年出四期,按期發行。會中設有編纂、出版兩委員會分主其事.迨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後,本會址亦遷往南京毗廬寺梅園新村,對於會務益加奮勉。自廿三年起並加刊「礦冶二月刊」一種與「礦冶季刊」同時出版,為本會極盛時期。曾先後在南京瀋陽杭州然作舉行年會,並在國內各礦冶事業集中要地,如南京武漢北平等地成立分會。
本會在南京梅園新村有臨時會所一處,以係租用殊多不便,曾由各礦捐助資金,在南京城內西北陽購得地基一幅,備建永久會所之需。惜不及開工即逢抗戰,乃內遷重慶在上清寺,自建會所一處,為本會集會及招待之用。在抗戰期間曾就中國工程師學會年會所在地如重慶桂林貴陽昆明蘭州成都等地同時舉行年會並繼續發行「鑛冶」季刊(以印刷及材料欠缺曾一度改為半年刊),彼時本會會員已達千人以上。
民國卅五年國府還都,本會會址復由重慶遷返南京,正擬就首都原購地基募捐建築永久會址,擴大本會業務,以期奠定本會基礎,惜未及果行。卅八年南京撤守,本會會務遂暫告停頓,在卅五至卅八年間除於卅七年十月曾在臺灣舉行年會一次並促成臺灣分會外,以忙於接收及人事分散之關係,其他會務均未推進,即本會具有廿餘年歷史之「鑛冶」季刊,亦未能按期刊行,殊為遺憾。幸彼時臺灣分會成立,曾於卅八年出版「礦冶」一期,以為繼續。迨四十年本會在臺復會,所有臺灣分會會員及資財均併入本會以迄於今」。
五、《會務通訊》第五期,四十一年十一月三十日出版,載有本會四十一年度年會簡紀,朱理事長伯濤向大陸廣播全文,這是本會在臺復會以來正式召開的第一次年會,極具歷史性。為紀念前賢在臺復會的篳路藍縷、承先啟後的締造精神,以及了解早期年會的開會情形。
六、《會務通訊》第六期,民國四十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出版。載有本會公推民國四十二年的理事長為朱 謙,副會長為程宗陽、金開英;第二期《鑛冶》季刊定名為「張莘夫、俞再麟先生紀念號」,內容:第一部份為紀念詞,張、俞二先生遺像及二先生之事蹟與遺著,第二部份為年會論文,第三部份為年會紀事及會務報告。關於張先生之資料,請董文琦、王作賓二位先生搜集整理,關於俞先生之資料,請白燕武搜集整理,並限於十二月二十日以前寄交本會。關於論文請朱理事長及程副理事長整理。第三部份由會內供給。張、俞二先生之紀念文請朱理事長執筆,請梁上椿先生為《鑛冶》季刊總編輯,繼續負責並經常主持。
本會在臺復會後召開第一次年會
民國四十一年(1952)十一月十二日上午八時,假台北市石炭會會議廳,召開本會四十一年度年會,在台灣的表現,應是盛況空前。
出席會員:朱謙等一百餘人。
主席:朱 謙 紀錄:陳忠忱
朱 謙主席報告:
今年中國鑛冶工程學會的年會,指定在中國工程師學會年會期中舉行,起初礦冶學會年會的籌備工作發展很慢,旋經三番五次的集議加趕籌辦,能於今天如期開會,殊感欣慰。
年會一切事宜,都藉總幹事王子佩先生的推動及出力,使《鑛冶》會刊得以復刊。民國四十一年十月復刊的第一卷第一期的《鑛冶》會刊,是臺煤專號,其中「臺灣煤礦」一篇,是梁上椿會員參加煤業考察結果,就所獲資料整理發表,材料之豐富齊全,內容極為詳盡,實極難得,全文約八、九萬字,關於校對、打字等費時月餘日,全由王子佩先生辦理,工作至為辛勞,現已出刊,應向梁、王兩先生表示謝意。
除本期《鑛冶》會刊所登梁上椿先生的「臺灣煤礦」一文外,此次年會尚收到論文及報告類文件甚多,內容多數均極有價值,惜未能一一刊出。今天因時間上的限制,僅選擇三篇提出宣讀,其餘只好留待以後在會刊上陸續發表。
今天參加年會人數甚多,不少會員且係由遠道趕來,大家聚首一堂,倍感快樂,但想起大陸上還有很多我們的會員,他們過去同樣獻身於礦冶事業,現在則阻於鐵幕之內未能與會,他們中雖然少數人思想改變自甘投共,但大多數都是極欲逃出鐵幕而不能自由,現在他們正在受苦之中,今天我們大家在此聚會,想起他們實不勝遺憾!
今天會程節目很多,現在以時間短促不再多講,即繼續下一個節目。
主管機關代表訓詞:
內政部代表李國安致詞,略以:今天是中國鑛冶工程學會在臺復會第一次年會,能夠有如此大規模的集會,實在很難得,希望新的理監事能多多地負起責任,同時希望每一位會員對於會務都能關心、都能瞭解,並貢獻每個人的一份力量於這個學會,相信明年此日貴會舉行年會時成績一定更佳。
來賓致詞:
(1)教育部代表許延俊致詞,略以:礦冶事業在工業建設上是佔極重要之地位,各位先生對於國家復興工作上所負之責任實至重大,過去在大陸上《鑛冶》會刊極負盛名,礦冶學會對於國家貢獻的成績已經表現得很好。
今天,個人有一提案貢獻於貴會,目前臺灣各大學尚無礦冶學系,臺北工業專科學校,雖設有礦冶工程科,但在程度上設備上均有改進的必要。臺灣礦冶事業相當發達,常常感到人才缺乏,將來反攻大陸後,更需要這一方面的人才,這是一個教育問題。
關於設立大學礦冶學系,目前有一問題,就是經費問題,這問題如何解決,要請大家研究,如果經費沒有問題,則其他工作本部一定竭誠的支持。
(2)經濟部代表李鳴龢致詞,略以:今天是中國鑛冶學會的年會。去年是在臺復會籌備會,今年可說是第一次年會,臺灣過去原有一個分會,去年本會在臺復會後,分會乃併入本會,臺灣分會過去表現的成績很好,對於本會的貢獻與協助甚多。
今天看到《鑛冶》的復刊,心中感到愉快,本期《鑛冶》的封面以及本會所印的標誌,完全與過去在大陸時期的標誌相同,可見還是繼續過去向前進行,可見一年來本會工作很積極,才能做到如此地步,希望第二次理監事會能夠繼續的加強工作。
講到礦冶事業的研究與進展,這實在是本會會員的責任,檢討一年來礦冶事業,今年行政院組織了一個煤業考察團,該團團員多數都是本會的會員,考察團考察結果有一個報告,對臺煤現狀及如何改進加強,均有詳細的敘述與建議,為臺灣有史以來最詳盡之煤業報告。礦冶事業固然政府應予統籌,本會對技術上與管理上亦應盡量研究協助。
另外一點我要提出的,就是儲備礦冶人才,這不是為著臺灣的需要,目前臺灣有二百幾十個礦冶人才,情形已經很好,但反攻大陸這些數目就不夠了,所以應該設礦冶系,目前在大學裡設立一個礦冶系,最少要臺幣五百多萬,這數目雖大,如果大家努力也一定不難。
(3)建設廳代表陳尚文致詞,略以:各位先生都是礦冶事業的前輩,本人是門外漢,要我說話實在不敢當,現在我只能就臺灣情形作一個報告。
今天適值國父誕辰紀念日,我們要研究國父實業計畫,臺灣在過去是農業的臺灣,但是以今日臺灣的地位應該成為工業的臺灣,所謂工業不是輕工業,應該是重工業,要達到工業化的目的,通常應具備四個因素:(1)原料、(2)資金、(3)設備、(4)技術,這四個因素如果不準備好,就不能談工業化。現在本人提出一些問題作為大家的參考,臺灣礦藏的種類很多,除煤外還有石油、天然瓦斯以及金、銅、硫磺等;以地形來論,從南洋到日本,東亞最高的山要算臺灣的高山,同時由於臺灣有臨海的高山,所以礦藏豐富,日本從前喻臺灣為寶箱,但要開這個寶箱一定要有開箱的鎖匙,礦冶技術之於蘊藏,正同鎖匙之於寶箱一樣,希望各位努力開發臺灣的礦藏,協助臺灣建設。
(4)警務處代表致詞,我這次算是第二次參加貴會開會,貴會是最高研究學術團體,各位都是工程界的前輩,對於國家的貢獻極大,敬向貴會祝福。
我今天想提出三點意見就正於各位,第一、我就治安機關的立場來說話,就是要請各位注意礦坑安全問題。第二、要提出組織礦工問題,礦工的人數很多,應該把他好好的組織起來,現在正是反共抗俄重要時期,因此保密防諜的工作在礦工方面是不能忽略。第三、就是礦工康樂問題,由於礦坑工作環境與工作性質的困苦,利用康樂來調劑他們的身心,要使礦工能夠以礦為家,安於工作。
會務報告:
總幹事 王子佩報告事務(略)
會計 王作賓報告財務(另詳)
司選委員單志鈞報告四十二年度理監事名單及票數。(另詳)
宣讀論文:(論文報告共收十篇以時間限制選讀三篇)
一、陳百藥—煤磚的研究。
二、俞物恒—經濟部新竹煤礦局原煤選洗之演進。
三、林鴻標—海灘砂粒之洗選。
討論提案:
(一) 擬利用年會簽訂動員公約案
決議:交理事會就公約草案內容及文字重新整理後分發各會員簽章寄回。
(二) 建議政府於臺灣大學增設礦冶系造就採礦冶金人才以應國家之需要案。
決議:原提案交常務理事會縝密整理後送請政府轉交臺灣大學研究儘速實現。
(三)本會同人參加研究國父實業計畫案
決議:通過。
推選下屆司選委員:王子佩、單志鈞、陳百藥。
臨時動議:
(一)推選查賬委員三人審查本年度收支帳目案。
決議:推定盧宗濂、林朝棨、陳澤埔審查。
(二)敦聘張茲闓、顏欽賢、陳尚文、李建興、李建和、賴森林為本會贊助會員案。
決議:通過。
中國鑛冶工程學會四十一年年會 朱理事長向大陸廣播全文:
●自由中國和淪陷在大陸的同胞們:
●中國礦冶工程學會是研究礦冶技術一個學術團體,成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歷史,今天在自由中國的會員,有兩百多人,共聚一堂舉行年會,交換心得,討論專題,心情十分興奮!十分愉快!可是也懷念到淪陷在大陸的工程師們,你們當大陸淪陷以前,受了中共的宣傳,一念游移,就被關入鐵幕,如今做了赤色帝國主義的奴隸,必然後悔莫及,痛苦萬分;尤其在這工業節日,必更感慨萬千!為了解救你們的苦難,和大陸上的被奴役的同胞,更使我們對當前反共抗俄所賦予我們的責任,格外警惕!
●我們當前的責任,是建設臺灣,使自由中國的經濟,獲得安定與繁榮,以求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反共抗俄力量的日益充實增長;一俟時機成熟,即將追隨大軍,反攻大陸,光復國土。我們服膺政府的國策,遵循 蔣總統的訓示,和陳院長的指示,從學術的進修,做到工作的表現,互相合作,努力增產,互相配合,分頭競進以求建設臺灣的早日完成,並促反攻大陸的早日實現,這是我們當前的第一課題。
●我們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國家,到最近五十年,才開始注意工業建設,但是因為國家多難,未能達到理想境地;尤其重工業的發展,尚在萌芽,大陸上廣大土地中的豐富資源,都還沒有開發,以致民生貧乏,國力虛弱。我們收復大陸以後,緊接著的就是建設工作,我們要建設一個工業化的富強康樂新中國。一個任務與反攻大陸,同樣繁重,必須要有充分準備,才能順利推進。至於準備工作,尤以人材的儲備和計劃的研訂兩項,為最重要。就以礦冶人材,就是現有的礦冶工程人員,也要鼓勵和幫助他去進修深造,以期適應將來建國的需要。至於將來建設新中國的計劃,目前以 國父的實業計劃為藍本,不過 國父的實業計劃,只是一個建設的大綱,所有各類建設的詳細計劃,還有待我們根據 國父的遺教,去研究擬訂。因此儲備礦冶人才,和研訂開發資源建設重工業的詳細計劃是我們當前應該致力的第二課題。
●今天是中國鑛冶工程學會舉行四十一年年會的日子,我們特地把我們當前的課題,明白告訴全國同胞,我們一定竭盡智能,致力於學術的進修,資源的開發,和生產的增加,在我們民族救星 蔣總統的明領導之下,與大家一致努力,完成建設臺灣,光復大陸,重建三民主新中國的時代使命!